返回[梦之旅-四川游]首页
◎ 峨眉乐山之旅-峨眉山景区(洗象池、九老洞-仙峰寺、洪椿寺)

  四川峨眉山风景区之九老洞作为峨眉山著名的岩溶洞穴之一,相传九老洞是仙人聚会的洞府,许多神仙故事,给它蒙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神奇色彩。洞位于仙峰寺右侧山腰,藤萝倒植,下临绝壁。洞口呈“人”字形,高约4米。 洞内黝黑阴森湿润,能直立行走的通道仅120米,往前岔洞交错,深邃神秘,未探明前,人多不敢入内。在全长达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道内,有一个全封闭型的观赏空间,它首先呈现出的是多变的空间美。共分为三段:第一段为浅部,人可直立行走。它有比较宽大的厅堂,廊道式洞穴,如水晶洞、燕子洞;第二段为中部,开始出现岔洞,至此仅能蛇行。这一段是九老洞的主体部分,多系网状交叉形的宫型洞穴,洞中有洞,洞下有洞,上下重叠,纵横交错,仅在洞穴交错处,形成较大的洞穴或竖井,如虎牙洞、石笋洞、迷宫洞。第三段为深部,主要是裂隙型洞穴,一条阴河时而沿裂隙渗出,时而婉蜒隐入洞底。给人更多美感的,是洞壁和洞顶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,绚丽多姿,它启发人们产生自由而丰富的愉快联想。洞内的石钟乳、石笋、石柱、石芽、石花等等,或如万剑悬垂,雨后春笋;或如巨型盆景,微型石林;或如琪花蕙草,异兽珍禽;或如仙女下凡,和尚念经……俨然就是一座古朴而新奇、典雅而森严的 艺术宫殿,令人忽惊忽喜。

全峨眉山自然风光最为奇美的路段之一:从雷洞坪下连望坡后可到洗象池,这段路程长约3.5公里,是全山最为陡峭难行的几段山路之一(另外几处分别是洗象池下的钻天坡和九十九道拐)。由洗象池下行12.5公里可到九老洞,再由九老洞下行15公里就到了洪椿寺

洗象池
  
   洗象池原名初喜亭,意为游人到此,以为快到顶了,心里欢喜。清康熙年间建寺,传说古时佛教始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普贤菩萨骑象登山时,曾在寺前一六方池中汲水洗象,而以得名。此处属高寒地带,雨雪较重,故而其殿矮小,且用铅皮盖房,其中有弥勒殿、大雄宝殿和观音殿。
  “象池夜月”为峨眉山十景之一:每当云收雾敛,碧空万里,月朗中天,月光映入池中,水天一色,宛若置身云霄,令人气爽神怡。由于此地是游人必经之地,1982年国家投资在寺外新建客舍四幢,成为山中大寺之一。这一带常有猴群出没,并向游人伸手要食。

这儿常有猴群出没,也有上千年的历史。它们已经和人混得够熟了。见人不惊,与人不惊,与人相亲,儇依在人们的身旁,共赏“象池夜月”,不时高兴地发出嘘唏之声。“猿啸月明”,成了象池一绝。
  如果遇上如眉的新月,如钩的残月,月光虽然暗淡,正好又是一番景况。从石笋峰下随着气流鱼贯而出徐徐升起的“圣灯”,星星点点,闪闪烁烁,百点、千点、万点……洒满了洗象池周围的山山岭岭,天上的星光和地上的灯光联成一片,使人感到“此身是在天上还是在人间?”
  洗象池下边有一天然洞穴,传说三国时曾醉戏曹操的左慈隐居在这里,每当月明之夜挥舞着宝剑长啸抒怀。他将象池夜月称为精灵之光,还用宝剑在洞口深深地刻上了“岩谷灵光”四字,至今清晰可见。
  池月共赏,却又各抒其情。明代诗人顾炎武婉婉约约地吟唱出:“洗象池边秋夜半,常留明月照寒林”。清代诗人黄云鹄却在诗中写道:“木羊岩上餐霞久,香象池边洗月来”。笃信佛法的诗人梁叔子,在诗中又是这么写的:“片石孤云突窥色相,象池皓月映禅心“。
  总的说来,“象池夜”月有着丰富的文化含量,这和青城山月,西昌月,秦准月,西湖月,洞庭月,月落乌啼满天的苏州月,气吞乱云的长城月……都是各领风骚的。

  九老洞(仙锋寺)
  九老洞位于九老峰下海拔1752米处。经过九莲池,前行约500米,穿过密密的杜鹃、箭竹林丛,便到了洞口。洞口高踞在仙峰岩,下临黑龙潭,有陡直的天然磴道通向洞中。磴道两侧有牢牢实实的石桩护栏,接连洞口,使人感 到险而不危。进洞130米,洞道平均高宽约四五米,宽适易行。人一进洞,洞内在如乌鸦的大 蹄蝠、金丝燕,成群的向你扑来,使你冷汗如珠。过一会儿平静如故。在往前行,有石床、龙泉、仙桥......传说为仙人所造,实际为天生之物。主洞道尽头有一石龛,供着一尊神像。据<<龙城录>>一书记载,说他是公元8世纪中叶,隋代开皇年眉州太守赵仲明,因治理岷江表衣江大渡河水患造福一方,老百姓拥戴他为川主之神,仙居其中,故供奉。民间传说又为<<封神榜>>中的财神爷赵公明。再前行,为大小不同纵横错落的67个岔洞,万万不可冒然而进。   九老洞为峨眉山著名的岩溶洞穴,在长达1500多米向下延伸的通道内,有一个全封闭型的观赏空间,它首先呈现出的是多变的空间美。第一段为浅部,人可直立行走。它有比较宽大的厅堂,廊道式洞穴,如水晶洞、燕子洞;第二段为中部,开始出现岔洞,至此仅能蛇行。这一段是九老洞的主体部分,多系网状交叉形的宫型洞穴,洞中有洞,洞下有洞,上下重叠,纵横交错,仅在洞穴交错处,形成较大的洞穴或竖井,如虎牙洞、石笋洞、迷宫洞。第三段为深部,主要是裂隙型洞穴,一条阴河时而沿裂隙渗出,时而蜿蜒隐入洞底。给人更多美感的,是洞壁和洞顶天然雕琢的岩溶造型,绚丽多姿,启发人们产生自由而丰富的愉快联想。洞内的石钟乳、石笋、石柱、石芽、石花等等,或如万剑悬垂,雨后春笋;或如巨型盆景,微型石林;或如琪花蕙草,异兽珍禽;或如仙女下凡,和尚念经……俨然是一座古朴而新奇、典雅而森严的 艺术宫殿,令人忽惊忽喜。
 
洪椿寺
  以清幽静雅取胜的洪椿坪,坐落在中山群峰环抱之中。坪上,云雾丰盛,古木葱茏,山鸟长吟,涛声殷殷。清代年间,释永宣朝拜到此,以《洪椿坪》为题写道:“穿萝觅径入椿坪,楼殿层层鹤篆清。因共雨花看贝叶,漫随山色听溪声。”   洪椿坪建于明万历年间,原名千佛禅院,以寺外有三株洪椿古树而得名。寺中一联中说:“大椿以八千岁为春,八千岁为秋。”典出自《庄子?逍遥游》。是以“大椿”来比喻洪椿树的古老和寺庙的历史悠久。春夏雨后初霁的早晨,山野空气格外清新,微带凉意;寺宇庭院一尘不染,整洁雅致。   此时,山林中,石坪上,庭院里,落起霏霏“晓雨”。这“晓雨”,似雨非雨,如雾非雾,空空??,楼阁、殿字、花木,山石、游人、影壁和壁上“洪椿晓雨”四个大字,以及庭院右侧的林森小院,一切都似飘忽在迷茫的境界中,呈现出一种虚无缥缈的朦胧美。游者或倚立庭院,或漫步寺外,仿佛周身被“晓雨”润湿,但抚摸衣装,丝毫没有被雨水浸湿的痕迹,却顿感清凉和舒适。   清康熙四十一年(公元1702年),康熙皇帝御赐“忘尘虑”匾额、“锡飞常近 鹤,杯度不惊鸥”联;乾隆乙丑(公元1745年),乾隆皇帝题赠“洗钵泉和暖,焚香晓更清”联;民国28年(1939年)7月,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洪椿坪避暑期间,题赠“护国佑民” 、“大雄宝殿”匾额和“洪椿坪”寺额,至今仍存。   第一重大殿的门楣两侧,为清末四川什邡名士冯庆樾撰的“双百字联”(全文见峨眉山志《艺文》篇),其中“晓雨润玉,夕阳灿金,晴烟铺锦,夜月舒练”数句,描述的即是“洪椿晓雨”等洪椿坪诸景色。   寺外山崖上的两株洪椿古树,一株仅存下段,枯而不朽,常被人视为“神树”;一株漂浮在“晓雨”的空朦里,树影婆娑,似灰绿的云团,似层叠的浅山。雨因树更奇,树因雨更妙。   所谓“晓雨”,科学家解释是雨后初晴时,山林中饱和的湿度,经过凉夜的冷却而蒸发不散的大气。   “山行元无雨,空翠湿人衣。”唐代大诗人、山水画大师王维《山中》的这一佳句,再现了“洪椿晓雨”的意境。
 
  同是峨眉山八大寺庙之一。洪椿坪,它始建于明朝,称千佛庵;又在清时重修,取名自寺前三棵洪椿古树。寺院周围山抱林拥,葱郁幽静,雨过千枝争滴翠,云飞群岭为摇青。现为峨眉山全国重点寺庙之一。传为宝掌和尚结茅处。洪椿坪内珍贵文物数不胜数。一是楹联众多,且品位较高;二是寺内藏有清制千佛莲灯,雕镂精美;三是寺内存有清朝乾隆年间的木制“正明司碑”,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。对于研究历史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!